·文彧斋艺林网(07新版)·古今中外(栏目)·巴罗克艺术·巴罗克时期大作曲家·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弗朗索瓦·库伯兰·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亨利·普塞尔·
 WENYUZHAI YILIN WANG                   古今中外
 2024年9月11日  您现在的位置:文彧斋艺林网(07新版)>>古今中外>>下图为繁荣巴罗克音乐并作出贡献的大作曲家·巴罗克艺术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1567-1643)
弗朗索瓦·库伯兰
(1668-1733)
约翰·塞巴斯蒂安·
巴赫(1685-1750)
乔治·弗雷德里克·
亨德尔(1685-1759)
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
(1660-1725)
亨利·普塞尔
(1659-1695)

                             巴罗克艺术

    巴罗克艺术(有译:巴洛克艺术)。起源于欧洲,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兴盛150年之久。巴罗克。是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巴罗克解释虽然至今仍有不同说法,比较认同的还是他源于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原意为“不圆的珠”。珠,表示珠圆玉润,前面加上修饰语“不圆”,说明在当时以文艺复兴的“新古典主义”对巴罗克艺术思潮的冷嘲热讽。由于,相对于“文艺复兴”时那种占主导地位的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性艺术风格来说, 巴罗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 巴罗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而受到“新古典主义”者的批评。他们认为巴罗克艺术是荒谬的、奇怪的。直到十九世纪,巴罗克艺术才得到从新认识。真正确定巴罗克艺术地位的是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wofflin),他的著作《文艺复兴与巴罗克》(1888)、《美术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罗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后者认为巴罗克风格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巴罗克是一种欧洲绘画、雕塑风尚,一种建筑风格。在音乐方面是指某种艺术概念和风格特色。正如彼得·斯克林说:“巴罗克是一种生活态度,产生于文化活力和美学价值……”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影响着当时的各个领域。促成巴罗克艺术形成主要原因,是与欧洲那场旷日持久反对宗教改革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罗马作为当时强大的教会势力的中心,教会势力与各种政治势力在这里交锋,是既得利益妥协的结果:使得君主专制观念得到加强;代表欧洲时尚的戏剧和剧院得到普及。君主权力和艺术形式的结合,把巴罗克艺术引入壮丽豪华的宫廷(除罗马天主教会仪式和建筑外),巴罗克艺术在欧洲各地都有展示的机会和表现。巴罗克艺术一时成为维护既得利益的宣传品,所以受到君主和教会的重视,使得巴罗克艺术家、音乐家、演出家、诗人在当时得到慷慨的保护。巴罗克艺术在欧洲产生巨大影响,出现了一批向贝尔尼尼(1598-1680)、彼得罗·达科尔托内(1596-1669)、波诺米尼(1599-1667)、考尔都那(1596-1669)、魯本斯(1577-1640)、让·巴蒂斯特·吕里(1632-1687 )等代表性的绘画、雕塑家;巴罗克风格建筑师佩德罗·德里贝拉(生约为1683-1742)、何塞·多诺索(1628-1690),及这一时期的大作曲家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1567-1643)、弗朗索瓦·库伯兰(1668-1733)、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等,正是这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杰出的成就,使巴罗克艺术特点的各种表现形式更加辉煌。
    正如爱德华·格利桑形容“作为一种世界哲学的巴罗克风格”在各地区的体现,有着不同的因素。就是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在归纳巴罗克风格认知上带有一种民族自尊而莫视趋同,但本质上不能掩蓋这一文化现象。传播远到拉丁语系国家的巴洛克艺术。因为,当时这一地区沦为西、葡两国的殖民地,得以广泛扎根,又受当地土著文化影响。所以,谈到巴罗克艺术,必然把在欧洲的影响和拉美地区联系在一起。在拉美地区巴罗克对于弱势民族形成一种改变信仰的艺术,通过形象向印第安人传播福音,被视作“穷人的圣经”。在分节段的发展中,拉美的巴罗克艺术已不是纯粹西、葡式的艺术形式,他们表达方式很接近日常生活,在感情、悲伤、狂喜、热烈、真实、奔放艺术氛围内形成一种拉美式混合型的巴罗克艺术。在东方信奉佛教地区由于相对保守的集权政治根深蒂固,受巴罗克思潮冲击甚微 。但也不排除在艺术形式呈现出不谋而合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巴罗克时期相对于明末清初。巴罗克艺术成熟期,正值清朝时的“康乾盛世”,比较开明皇帝通过传教士也只是将巴罗克建筑放在皇家园林“圆明园”内供自己享受,限制以传教方式(教堂)在地方的文化渗透。地方出现的巴罗克风格内容应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1840年鸦片战争后)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西方以教堂建筑物(装饰艺术风格)和国内大商家店铺门脸建筑及护栏、门栏“铁艺”的形式体现出的巴罗克风格。这和欧洲地区、拉美地区的巴罗克艺术辐射面而论是微不足道的。今天,作为一种巴罗克艺术风格遗存物来看,也是很珍贵的。我们了解、认识什么是巴罗克艺术,不是为重复这种艺术形式而是他给我们是一种思考,从巴罗克文化吸收他的精神内涵合理的部分。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人们带来各种机会。艺术家、建筑家重复着这种艺术风格已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只是从中折射出一种心态。 (增铸)


上图:柬埔寨13世纪建造的吴哥城庙宇群内的凯旋门

西班牙托莱多大教堂回廊《透视瓮》装饰结构
    西班牙评论家欧亨尼奥·多尔斯提出,巴罗克风格是一种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反复出现的“风格方面常数”。这样论点有助于说明西方的巴罗克风格同彼此相距遥远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内出现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之间为何十分相似。
(拉美地区)厄瓜多尔昆卡圣母无玷始胎修道院由加斯帕尔·德桑格利马创作的耶稣受难像的局部
圣约翰·尼波穆克教堂(1733-1746)的高祭坛和中殿上方由科斯马斯·达米安·阿萨姆(1686-1739)和埃吉德·克维林·阿萨姆(1692-1750兄弟所造










·





















·





·











 1.2.3.4.点击数字或返回导航栏□□□□□
(网页)版权所有·北京文彧斋主办 网站管理:吴秀华 电话:13126799984 信箱:wen_yuzhai@163.com
北京文彧斋艺林网 负责人兼艺术总监:关增铸    京ICP备05064029号 (2007-3-1)